11月7日,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记者见面会,邀请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、模范个人的4位代表,讲述新时代山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。
“威海现有50个民族成分,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万多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%,呈现出多民族散居、少数民族人口持续流入的特点。”见面会上,威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公绪亮介绍,威海市针对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,着力将民族工作融入“精致城市·幸福威海”建设,以社区、学校、企业为重点,加快建设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环境,不断促进各族群众生活融居、教育融合、发展融入。2024年1月,威海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、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。
如何建设建设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环境?公绪亮用“用情”“用心”“用力”来概括。
用情将服务工作做到各族群众心坎上。威海市以精致幸福社区建设为切入点,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设置了297个“红石榴”驿站和窗口,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化、便捷化办事服务,还依托社区,打造了“邻里议事厅”“和美大课堂”等平台,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00多场次,形成了社区共治齐参与,文化融合心相通的良好局面。“比如,威海高新区新田社区融入辖区高校、派的人才资源,常态化开展声乐、舞蹈、绘画、剪纸等12门课程,惠及3万多人次,创树了‘五融五美’的社区互嵌工作品牌。”公绪亮说。
用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各族群众心田。威海市着力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,从中小学入手,开发特色课程,营造铸牢环境,打造了“榴铸童心”青少年筑基工作品牌;推动铸牢教育向社会延伸,加强家校社协同,为边远地区学生结对了“文登妈妈”,打造了一系列铸牢教育基地、主题公园等载体平台,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落地生根。
用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兄弟姐妹。威海市结合威海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,积极探索支持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的体系,不仅吸纳新疆、云南等地转移就业3600余人,还每年举办各类创业技能与政策培训40余场,助力各族群众更好创业。比如,威海经开区韩乐坊商圈为各族商户提供电商、金融培训,受益商户1300多户、群众5000多人,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,不仅成为威海有名的网红打卡地,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。
西北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刚到威海时,开办拉面馆遇到了很多困难,收入较低。“为帮助他们转变经营理念,提升经营水平,我们创新开展‘示范店’创建活动,帮助270多家餐饮店办理了经营手续,进行了授牌,闪亮的‘示范店’铭牌成为他们获得社会认可、扩大客源的金字招牌,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了经营发展难题。真情服务换来大爱回馈,广大来威少数民族群众把威海当做自己的家,主动投身精致城市建设。”公绪亮说。
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、“爱心拉面”活动发起人马志华曾经感慨说:“威海是一个特别包容、特别有爱心的城市,刚来的时候特别困难,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,很感动。所以发起爱心拉面活动,来回报第二故乡。”威海市统战、民族工作部门因势利导,推动全市180多家餐饮店加入这一活动,主动为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“爱心拉面”,共向社会捐献爱心拉面13万余碗,书写了“一碗拉面温暖一座城”的感人故事。
“我们还引导泰祥集团、瑞翔电子等企业投身‘兴边富民’行动,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招聘名额,吸纳民族地区群众转移就业。比如,瑞翔电子开设专门课程,帮边远地区员工学技术、学文化,现在他们在威海生活得好、工作得好,实现了一人务工、全家致富。 与此同时,我们支持开展‘民营企业进边疆’活动。比如,威海民品企业汇泉公司在新疆精河县设立企业,为160多个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,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。”公绪亮说。